综合新闻

土壤生态学研讨会在37000dCm威尼斯隆重召开

发布时间:2019-12-29
浏览次数:1035
来源: 37000dCm威尼斯

新闻作者环境与规划学院  责任编辑赵耀


12月27日,由37000dCm威尼斯环境与规划学院主办的“土壤生态学研讨会”在地学楼二楼报告厅顺利举行。国内著名学者和威尼斯官网相关专业的老师积极参加,威尼斯官网学生亦参与热情高涨,会场座无虚席。此次研讨会由傅声雷教授、梁文举教授、邱江平教授、吴纪华教授、孙振钧教授、杨晓东教授和李辉信教授主持。

FC1B


论坛伊始,由傅声雷教授给研讨会做开场讲话,傅声雷教授首先欢迎在座的各位专家学者来到河南开封环境与规划学院参与此次研讨会,对到会人员表示衷心的感谢。接着傅声雷教授对自己的学术生涯进行简单回顾,介绍自己与土壤生态学从“相知”,“相识”到“相爱”,希望国内的土壤生态学继续保持逐步壮大的发展势头,由现在的与国际并跑,向未来的国际领跑稳步迈进。最后傅声雷教授对到会人员进行了简单的介绍。介绍完毕后,傅声雷教授向与会专家赠送由威尼斯官网傅声雷教授、张卫信教授和邵元虎教授等编著的《土壤生态学—土壤食物网及其生态功能》一书并合影留念。

中国农业大学孙振钧教授带来了第一场题为《土壤生态学的转型升级—认识与探索》的学术报告,孙振钧教授从认识和探索两个方面出发,对土壤生态学的形成,土壤生态学的研究与发展过程,土壤生态学研究发展趋势和目前所做工作这四个方面进行简要阐述。

F77C


南京农业大学李辉信教授做了题为《土壤食细菌线虫对细菌合成吲哚乙酸(IAA)能力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的报告,通过研究食细菌线虫及其分泌物对细菌合成IAA能力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揭示食细菌线虫与土壤微生物相互作用的生态过程及机理,从而丰富线虫的生态功能,进而丰富生态学理论。

1083C


上海交通大学邱江平教授做了题为《中国蚯蚓的起源与演化》的报告,邱江平教授首先简要介绍了蚯蚓的概念、蚯蚓的分类系统、蚯蚓的分布概况和蚯蚓的生态功能,接着介绍了蚯蚓演化的主要驱动因子,报告末尾,邱江平教授表示会继续从事中国主要蚯蚓类群的起源与演化机制的研究。

13F05


复旦大学吴纪华教授做了题为《入侵植物对小型土壤生物的影响及途径》的报告,介绍了入侵植物互花米草的入侵态势,对土壤生物的影响。对互花米草入侵长江口盐沼湿地、土壤生物(线虫群落)的影响和入侵植物的地上、地下凋落物及根系活碳在影响土壤生物的过程中的贡献和互花米草入侵是否会改变土壤生物多样性的纬度格局这三个科学问题进行阐述。发现互花米草的凋落物与活根输入分别影响了土壤生物群落的不同组分,根系输入(包括根系、根系分泌物与根系凋落物)。互花米草光合固定碳在植物-土壤界面和食物网中的传递效率比土著植物芦苇更高效。入侵植物的凋落物与活根输入分别影响了食物网的不同功能群。两者通过物质循环过程联系起来,可能共同正反馈作用于入侵植物。

DF6F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梁文举研究员做了题为《农业管理对土壤微食物网结构和功能的影响》的报告,梁文举研究员首先简单介绍了农业管理对土壤微食物网的影响的研究背景。接着介绍了目前主要研究进展,分别是土壤生物群落对黑土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机制,阐明了秸秆还田方式对黑土微食物网分解通道的影响,发现了土壤微食物网能够利用更多的秸秆碳。在报告末尾梁文举研究员表示,今后的研究重点是不同种植模式黑土微食物网结构及生态功能研究,间作条件下黑土微食物网的生态网络研究和外源碳氮在黑土微食物网不同营养级中的去向研究。

124BD


中国农业大学乔玉辉教授做了题为《蚯蚓对长期土壤重金属污染的响应及适应机制》的报告,乔玉辉教授采用野外调查与室内微宇宙模拟试验相结合,从种群和个体两个层面研究长期污染条件下蚯蚓对重金属污染的生态适应性机制。对长期重金属污染条件下蚯蚓种群结构和多样性进行分析,揭示了蚯蚓种群生态适宜性,对加州腔蚓个体对重金属的富集和解毒机制进行分析,揭示了蚯蚓个体水平的适应机制。

11661


西南民族大学吴鹏飞教授做了题为《青藏东缘典型生态系统土壤动物多样性研究》的报告,吴鹏飞教授首先简要介绍青藏东缘的地理位置及特征,接着从土壤无脊椎动物多样性及其对高山湿地退化的响应,土壤动物群落对高寒草地放牧的响应、高寒草地表栖节肢动物和土栖节肢动物多样性的对比研究,气候变化对高寒草地土壤动物群落影响,建植人工草地对土壤动物多样性的影响等几个方面进行阐述,报告末尾吴鹏飞教授对自己的研究兴趣,研究团队和实验条件进行简要汇报。

F9D9


上海交通大学李银生教授做了题为《蚯蚓生态毒理及其应用》的报告,首先李银生教授对上海交通大学农业与生物学院蚯蚓生态学课题组的研究人员和研究方向进行介绍,接着从蚯蚓生态毒理学简介,蚯蚓生态毒理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方法,蚯蚓生态学课题组目前部分工作和土壤污染的生态毒理诊断展望四个部分展开汇报。

154F2


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李德军研究员做了题为《西南喀斯特生态系统氮素循环特征》的报告,报告从介绍全球氮循环概况开始,分别阐述了不同氮库之间氮交换通量,不同途径外源氮输入对自然生态系统氮库的贡献,氮是陆地生态系统植物生长最主要的限制性元素,土壤供氮能力与生态恢复及次生演替等内容。李德军研究员指出,喀斯特生态系统是地表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生态系统具有特殊性。最后,李德军研究员介绍了退耕后喀斯特土壤总氮与有机碳能较快速累积,喀斯特与非喀斯特森林氮循环特征存在明显差异这两个在研究中新发现的科学认识。

142BA


科学出版社王海光老师做了题为《学术著作的撰写和出版》的报告,王海光老师从介绍科学出版社开始,分别介绍了生物分社图书,学术专著概念的阐释,学术专著的组成部分,出版流程,出版基金和出版经费及作者权益这几个方面,给上午的报告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F502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刘胜杰老师做了题为《Functional trait and diversity biogeography of termite in China》的报告,刘胜杰老师首先就土壤线虫的全球分布入手,对比全球蚯蚓密度,生物量和多样性的分布格局,目前全球的很多科学家都可以致力于研究全球尺度的土壤动物及其它昆虫的分布格局,土壤动物的大尺度已成为了研究热点。接着,刘胜杰老师在报告中回答了三个问题。中国区域内,白蚁多样性的地理分布格局、白蚁功能性状的分布格局和环境因素对白蚁功能性状分布格局的影响。

10A9A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杨效东研究员做了题为《森林土壤线虫群落多样性格局的驱动因素及其尺分析---基于101°E 大样地平台的研究》的报告。杨效东研究员介绍了森林土壤线虫多样性沿纬度梯度的变化,森林土壤线虫不同功能类群丰富度分布格局,热带雨林1公顷样地土壤线虫群落多样性和构建,热带雨林土壤线虫群落的自相关性分析,热带雨林土壤线虫群落的影响因素分析。

D3F2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院柯欣研究员做了题为《污染生态系统的土壤动物变化特征》的报告,首先柯欣研究员简要介绍了污染土壤的空间分布,接着从样带和梯度介绍群落指数,发现在重金属污染情况下,跳虫(白符跳)中肠上皮细胞的细胞核、线粒体、肠道微绒毛、内质网、核糖体、吞噬泡囊等细胞器会发生变形。食物链低污染下对污染具缓冲作用,毒性降低;高污染则相反。

CBF6


南京农业大学刘满强教授做了题为《蚯蚓与温室气体排放:氮输入恶化了蚯蚓的增温潜势》的报告,刘满强教授在报告中指出,氮的输入刺激了蚯蚓的一氧化二氮排放,随着氮输入的增加蚯蚓的增加了二氧化碳的排放也随之增加,氮的增加对蚯蚓有损害。

D2AE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李琪研究员做了题为《北方草地土壤线虫群落多样性分布及其对干旱的响应》的报告,李琪研究员首先从土壤生物多样性分布格局,全球气候变化和草地生态系统功能等方面介绍研究背景,随后从土壤线虫总多度和丰富度随干旱梯度的变化,线虫营养类群多度和群落相似性对干旱梯度的响应和线虫个体水平对干旱敏感性的差异三个方面进行报告,发现土壤线虫多度、丰富度和群落相似性对干旱的增加表现出非线性的响应,土壤线虫多度在湿润地区下降最显著,而营养类群的丰富度和群落相似性在干旱地区变化最明显,线虫群落特征主要由干旱直接驱动,而影响土壤线虫分布的因素可能因研究尺度的不同而不同和气候因子是影响北方草地土壤线虫群落分布的主要因素。

D682


哈尔滨师范大学高梅香老师做了题为《东北阔叶红松林土壤动物集合群落格局及其维持机制》的报告,从土壤动物群落多样性,土壤动物集合群落格局和土壤动物群落维持机制三个方面进行介绍,发现不同地点地表甲虫多样性有显著差异,未发现纬度梯度规律,丰林最丰富,胜山最贫乏。生物间作用和环境异质性,可能是生境、局域和区域尺度群落构建的重要过程。

BC76


北京大学朱彪教授做了题为《森林土壤酶活性和有机碳动态对氮添加的响应》的报告,朱彪教授从森林土壤酶活性对氮添加的响应和森林土壤有机碳对氮添加的响应这两个问题出发。发现短期氮添加对我国东部森林的土壤酶活性和土壤有机碳含量影响较小,大尺度上土壤微生物的资源限制,更多受到气候和土壤的影响,短期的氮添加没有显著影响,氮添加导致的土壤酸化和Ca离子流失可能会降低周转较慢的矿物结合态有机碳。

E3F7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蒋瑀霁研究员做了题为《团聚体尺度碳氮转化的生物学过程:线虫—微生物互作机制》的报告,蒋瑀霁研究员围绕线虫的捕食作用如何影响CN库容与转化过程和线虫—微生物网络如何调控N素供应这两个问题进行报告。最后,蒋瑀霁研究员指出线虫—微生物交互作用抑制碳转化(负反馈效应),刺激N转化(正反馈效应)和识别了参与氮素转化功能的核心关键微生物,线虫捕食关键微生物的调控N转化过程。

FDD7


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赵杰老师做了题为《喀斯特草地土壤氮管理方式对土壤生物的影响》的报告,赵杰老师围绕喀斯特生态环境问题,土壤生物与生态服务,喀斯特草地生态系统和氮素调控与土壤生物这四个问题进行汇报。发现豆科植物提升了土壤碳氮固持和供应能力以及植被生产力等生态服务,豆科植物可有效消减氮肥用量,降低了生产成本和豆科植物引种通过上行控制效应(资源)促进了土壤食物网结构优化,其中食物网优化对土壤生态服务提升的贡献接近20%。

E2E4


华南农业大学的李文彦老师做了题为《农田土壤有机污染物的蚯蚓和微生物协同消减机理研究》的报告,李文艳老师围绕蚯蚓对土壤有机污染物消减的强化效果,蚯蚓和微生物强化消减有机污染物的机理和有机污染物降解功能菌的鉴定与分离这三个方面进行汇报。最后,李文彦老师在汇报中指出农田土壤中有机污染物主要的消减方式是生物降解,蚯蚓自身富集对土壤有机污染物消减的贡献量很低,蚯蚓能够原位强化土壤中有机污染物的微生物降解,且内生种蚯蚓比表层种蚯蚓具有更好的促进效果,蚓触圈是土壤中有机污染物转化的热区,蚯蚓通过影响土壤的理化性质影响土壤微生物,从而促进土壤有机污染物的降解,DNA-SIP技术为深度挖掘土壤有机污染物降解功能微生物提供了可能,原位鉴定出了多株目前尚未分离到的DDT、PCP等降解功能菌。

D21C


会议最后由傅声雷教授总结点评。首先,傅声雷教授再次对与会专家学者表示感谢,认为今天的报告达到了应有的效果。接着傅声雷教授主持土壤生态学SEL专刊及未来发展研讨,介绍了SEL期刊下的栏目,并欢迎大家踊跃投稿。本次研讨会为土壤生态学提供了一个高质量的交流平台,也拓展了师生们的视野,为土壤生态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