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学术沙龙:“孢粉学与生物地球化学”前沿研究

发布时间:2021-12-28
浏览次数:1026
来源:

 责任编辑:张蒙雨


2021年12月25日,“孢粉学与生物地球化学”前沿研究学术沙龙在37000dCm威尼斯二楼报告厅成功举办。应冯兆东教授邀约,河北师范大学泥河湾考古研究院许清海教授、中国科学院地理环境研究所刘卫国研究员和赵家驹副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吕厚远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侯居峙研究员、天津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张振卿教授、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张东良副研究员、西安交通大学全球环境变化研究院姚远副教授、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生物地质与环境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党心悦博士、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吕飞亚博士、威尼斯官网的惠争闯、冉敏、杨运鹏老师以及博士生雍紫娟参加了本次学术沙龙活动。威尼斯官网上百余师生通过现场和腾讯会议的形式参与了此次活动。


活动由威尼斯官网冯兆东、惠争闯、冉敏、杨运鹏四位老师共同主持。会议伊始,冯兆东教授对外请专家学者进行了简要介绍,并代表学院表示了热烈的欢迎与感谢。十四位专家学者就自己的研究内容与独特见解进行了精彩的分享。


20211225日上午,许清海教授分享了主题为“基于花粉数据重建中国北方土地覆被变化”的报告,从基于花粉的土地覆被重建尝试、区域土地覆被变化与人类活动的关系、中国北方6ka以来的土地覆被变化、提高花粉鉴定水平四个方面进行了分享。刘卫国研究员基于“湖泊有机单体碳、氢同位素地球化学”主题,对有机单体化合物碳同位素、氢同位素与环境的关系进行分析,并认为湖泊沉积物的叶蜡氢同位素组成是湖泊古环境研究的新方法。吕厚远研究员分享了“古气候参数定量化研究的历史和现状”的主题报告,并且介绍了国际上最早气候因子—生物转化函数古气候定量方法和典型对应分析等相关模型,以青藏高原全新世古温度-古降水定量重建等三个案例进行进一步阐述。张振卿教授以“基于泥炭孢粉记录的三江平原沼泽湿地生态系统演化过程”为主题进行分享,探讨了三江平原泥炭发育与东亚季风演化以及全新世水-植被-气候间的耦合关系,重点分析了三江平原典型泥炭地表土孢粉与水位关系,并提出古湖的发育对后期沼泽湿地的发育意义重大。张东良副研究员分享了“亚洲全新世西风模态下植被的敏感性研究”的主题报告,从全新世不同植被组分变化和敏感性差异与中亚干旱区全新世植被动态两个方面展开了具体论述。


20211225日下午,侯居峙研究员分享了“青藏高原亚轨道尺度西风-季风变化及其影响”的主题报告,提出了全新世亚轨道尺度西风-季风变化格局并且分析了温度季节性差异。党心悦博士分享了主题为“基于GDGT的湖水位重建”的学术报告,首先对GDGT与气候因子之间关系的基本原理进行了介绍,接着,对分离温度和水文信号的基于异构体进行讲解,分析了两种极端不同的水文环境下细菌四醚膜脂是怎样响应温度变化的,并提出了目前所存在的问题。姚远副教授分享了“长链烯酮在古环境重建中的应用:从淡水湖、微咸水湖到盐湖”的主题报告,将适应淡水和微咸水湖的新的RIK37盐度指标应用到西北五大连池,重建赛里木湖过去2000年的盐度,通过指出过去盐湖中长链烯酮温度指标面临的困境,提出了盐湖中一个新的提取夏季温度信号的途径。赵家驹副研究员以“动物骨骼中支链甘油四醚膜类脂对温度和降水的响应及其古气候应用”为主题进行了分享,展示了动物骨骼中brGDGTs对温度和降水的响应,认为动物骨骼中brGDGTs的甲基化指标可用于重建年平均温度,干旱半干旱区疏松的动物骨骼中brGDGTsPI指标可用于重建年平均降水量。吕飞亚博士分享的内容是“青海湖盆地全新世气候环境记录:抵牾与调和”,基于草褡裢湖沉积岩芯12AMS 14C 测年和162个化石孢粉数据,重建了草褡裢湖区域7.9 ka以来植被变化,并结合现代孢粉数据库,对草褡裢湖及其邻区已发表的青海湖化石孢粉数据进行年降水定量重建,探讨了不同环流系统对青海湖盆地降水变化的影响,并调和了该区域不同代用指标之间的矛盾。

威尼斯官网的冉敏教授、杨云鹏老师、雍紫娟博士分别就“中亚干旱区全新世气候变化历史研究”、“天山全新世气候变化及其与西风带上游地区关系研究”、“内蒙古西海子孢粉记录的全新世植被变化与响应机制研究”主题对不同区域全新世的气候变化以及植被变化相关问题进行探究;惠争闯老师“基于概率密度函数法的中新世东亚夏季风定量重建”为主题,利用概率密度函数方法定量重建了中新世东亚夏季风演化历史。

各位专家学者的报告充实新颖,激发了广大师生的探讨热情,踊跃交流自己的问题和见解,活动现场学术气氛活跃,打造了一个思想交流与碰撞的平台,有利于广大师生相互借鉴、互相启发、分享经验、激发潜能、提升自我,拓宽了同学们的学术视野,为以后学术沙龙的创办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积极助力于学校高水平人才队伍培养和“双一流”建设。